读完陈轩豪的故事,我不禁陷入思考:职业选择对年轻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位25岁的前职业球员从绿茵场转战肠粉店的经历,或许正折射出当下年轻一代对待职业的独特态度。记得去年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Z世代平均第一份工作时长仅10个月,这种频繁的职业流动背后,其实藏着年轻人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
说来有趣,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经历类似的职业探索。有个学设计的同学去年转行做起了宠物殡葬,还有个程序员朋友辞职开了家独立书店。他们和陈轩豪一样,看似”跨界”的背后,其实都在寻找职业与自我的连接点。智联招聘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3年有74%的95后表示愿意尝试非本专业工作,这个数字比五年前翻了一倍还多。
职业选择不再是单选题
陈轩豪的经历最打动我的,是他把每段职业经历都变成了人生拼图。从球员到小卖部老板,从代课老师到网红博主,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身份在他身上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现在年轻人早就抛弃了”一辈子只做一份工”的传统观念,职业发展更像是在玩拼图游戏——每块经历都在为最终的人生画面添砖加瓦。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陈轩豪在大学经营小卖部时独创的”差异化服务”,后来被他完美复刻到肠粉店运营中。这种能力的迁移和转化,不正是当代职场最看重的”可迁移技能”吗?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说过,职业生涯不是爬梯子而是爬丛林,你需要的是在各种经历中积累可转移的能力。
说实话,看着陈轩豪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却依然干劲十足,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宁愿辛苦创业也不愿将就上班。北大去年发布的《年轻人职业选择调查报告》显示,81%的受访者把”工作意义感”排在薪资之前。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陈轩豪在肠粉店里找到了比球场更强烈的使命感——毕竟,为家人传承手艺带来的价值感,可能远比在替补席上等待出场更让人充实。
不过话说回来,职业转型从来不是请客吃饭。陈轩豪提到的那句”肠粉店也是我的绿茵场”,其实暗含了年轻人对职业认知的深刻转变。在传统观念里,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但现在更多年轻人意识到:职业的本质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就像陈轩豪把球队的管理经验用在员工管理上,把球场上的拼搏精神用在经营中——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个舞台,而是你如何演绎自己的角色。
有时候我在想,陈轩豪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他展现了一种全新的职业可能性:我们不必被单一的职业身份所束缚,人生可以有很多个赛场。当他把肠粉店当成新的绿茵场时,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职业选择的真谛,或许不在于选择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赋予选择以意义。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在奶茶店里研究新品配方,也不愿在写字楼里做着重复劳动——他们追求的,是每个职业选择背后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现在年轻人确实更看重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深有同感
我朋友也是从程序员转行开花店,看到文中数据特别有共鸣 🤔
肠粉店当绿茵场这个比喻绝了!职业本就不该被定义
其实频繁跳槽未必都是好事,但能找到自我价值确实重要